症状
一、梗塞先兆: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,心电图检查,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,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,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。
二、症状:
(一)疼痛: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。发作多无明显诱因,且常发作于安静时,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,但疼痛程度较重,持续时间久,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,用硝酸甘油无效。病人常烦躁不安、出汗、恐惧或有濒死感。少数病人可无疼痛,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。
(二)休克:20%病人可伴有休克,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。病人面色苍白、烦躁不安、皮肤湿冷,脉搏细弱,血压下降<10.7Kpa(80mmHg),甚至昏厥。若病人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。休克发生的主要原因有:由于心肌遭受严重损害,左心室排出量急剧降低(心源性休克);其次,剧烈胸痛引起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;此外,有因呕吐、大汗、摄入不足所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存在。
(三)心律失常:约75-95%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,多见于起病1-2周内,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,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,如室性早搏,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。房室传导阻滞、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,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。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,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,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塞。
(四)心力衰竭: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,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,出现呼吸困难、咳嗽、烦躁、不能平卧等症状。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,可有紫绀及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,后期可有右心衰竭,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。
(五)全身症状:有发热、心动过速、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。此主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引起,一般在梗塞后1-2天内出现,体温一般在38℃左右,很少超过39℃,持续约一周左右。
检查
一、心电图。
(一)特征性改变:
1.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。
2.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。
3.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。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无病理性Q波。
(二)动态性改变:
1.超急性期:发病数小时内,可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。
2.急性期:数小时后,ST段明显抬高,弓背向上,与直立的T波连接,形成单向曲线,1-2日内出现病理性Q波,同时R波减低,病理性Q波或QS波常持久不退。
3.亚急性期:ST段抬高持续数日于两周左右,逐渐回到基线水平,T波变为平坦或倒置。
4.恢复期:数周至数月后,T波呈V形对称性倒置,此可永久存在,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后恢复。
(三)判断部位和范围 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来判断心肌梗塞的部位(表3-8-2)。如V1、V2、V3反映左心室前壁和侧壁,Ⅱ、Ⅲ、aVF反映下壁。Ⅰ、avF反映左心室高侧壁病变。
二、超声心动图。
三、放射性核素检查。
四、血液检查。
(一)血象:起病24-48小时后白细胞可增至10-20×109/L(10,000-20,000/ul)中性粒细胞增多,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,红细胞沉降率增快,均可持续1-3周。
(二)血清酶:血清心肌酶升高。肌酸磷酸激酶(CPK)在6-8小时开始升高,24小时达最高峰。2-3日下降至正常。
(三)血清心肌特异蛋白的测定 血和尿肌红蛋白增高。
并发症
(1)心律失常。既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表现之一,也是最重要的合并症之一 ,见于75%~95%的病人,以发病24小时内最为多见。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,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 ,如室性过早搏动频发(每分钟5次以上),成对出现或连续出现 2个以上,多源性早搏形态不一样,或常在前一早搏的易损期时(R在T波上),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,应当高度重视。
(2)泵衰竭。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泵血功能减退称为泵衰竭 ,临床表现为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,发生率分别为32%~48%和15%~20%;严重者两种情况可同时出现,泵衰竭病人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常超过左心室总面积的40%,多发生于广泛前壁梗死。
(3)心脏破裂。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致命性合并症。发生率约4%~23%,多在梗死后一周内出现,老年人和有高血压的人发生机会较多。心脏破裂多为游离壁破裂 ,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包填塞而猝死。偶为心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,引起心力衰竭和休克而在数日内死亡。心脏破裂也可为亚急性,病人能存活数月。
(4)栓塞。其发生率约1%~6%,见于起病后l~2周,常见的血栓有两处:一是发生在左心室心肌坏死处,叫做附壁血栓 ,这种血栓脱落后进入血液循环,可引起脑、脾、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。另一个易形成血栓的部位为下肢静脉 ,与绝对卧床、心功能减退有关,一旦脱落,随静脉血流到肺,可引起肺栓塞 ,严重时可致猝死。
(5)心室膨胀瘤。又称室壁瘤,这里的“瘤”字不是说长了一个瘤子 ,而是向外鼓出一块来,主要见于左心室,发生率5%~20%。其形成是由于心肌坏死以后形成瘢痕,瘢痕组织薄弱 ,在心内压力作用下容易鼓出来,形成室壁瘤。瘤内容易形成血栓 ,脱落后造成器官栓塞。室壁瘤可行手术切除。
(6)心肌梗死后综合征。发生率约10%,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 ,可反复发生,表现为心包炎、肺炎或胸膜炎 ,有发热、胸痛等症状,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所致。
(7)肩手综合征。主要表现为左侧肩臂强直,活动受限并疼痛 可能是心肌梗死后肩、臂不活动所致,发生于起病后数周 ,可持续数日至数周,此症并不多见。
并发症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原因 ,应积极防治。